研究佛經的結論



(八)研究佛經的結論

我研究佛經的動機,純粹是爲了“求知”,並不像有些人是因爲受了嚴重的刺激,爲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信佛的。我並不是說這種信佛的動機完全不對,但受刺激後的神經,不免失去平衡,因而對佛教的各部門,反不能獲得客觀的觀察。

我是學科學的,對於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是信仰很堅定的。要是見到佛教的理論與科學發生矛盾的時候,我是寜捨彼而就此的。

我的研究佛經,是純粹屬於科學的探討工作,預備把這探討的結果,真誠坦白的貢獻於我科學家之前。

研究佛經的目的,我已在第一節裏說明,現在祇就下列三點作個結論:

1、佛教對於物與物、心與心、心與物的種種關係,都有精闢的理論。科學的研究對象,祇限於物與物的關係。我專就這一個關係,把佛教與科學比較,覺得現代的科學正在用實例證實佛教的理論。只可惜科學對於後兩種關係,還没有進行研究,所以無從對照。

但用因明學的比量的方法來推測,也可以知道後二者的理論是不會錯誤的。例如佛說物物皆是依他緣起,能生的因必爲所生的果,所生的果必爲能生的因,因與果是平等的。

這樣,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别,正與上面的平等主義相符。因爲物與物既然平等,那末心與心也自應該平等。

又佛說能見的心是八識見分,所見的物是八識相分,能所都是八識所變。這樣,非但說心物平等,也可以說心物簡直是屬於一家。這和前面所說也是一貫的,並没有自語相違的過失。因此我斷定佛教的理論是極端健全的,和現代科學是一致的。

2、佛教的修行方法,前文已約略說過。在家居士除受三歸五戒外,看教參禪學密念佛,可以隨他自己的需要,既不妨害他的學問事業,也不花費時間金錢,而且於學問事業有極大的幫助。

五戒中的盜淫(單指邪淫)妄酒四戒,本是世間公認的美德,祇有殺戒中關於不食眾生肉一點,在普通人看來,也許以爲和現代的生活環境不合。但素食的習慣,不特是佛家的主張,就是不信佛的歐美人士,也同樣提倡的。素食不但能保養仁慈惻隱之心,同時亦可保持個人的健康,絕不是出於迷信的動機。

在家學佛可以自願地受一戒、二戒以至四、五戒,隨時可受,亦隨時可捨,但破戒則爲佛法所不許。因此學佛的條件是很寬的,是人人能够接受的。

3、佛的定義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佛是人格的最高標準。到了佛的地位就獲得了無條件的自由。

世間的自由是以人爲界限的,是受法律的限制的。而佛則不然,因爲佛與佛及佛與眾生,都没有人我的界限,如燈光般互不妨礙;又因爲是大覺者,既没有貪瞋煩惱和種種邪見惡業,所以不須受法律的限制。

再說,到了佛的地位,心和物已成一體。心能轉物,不爲物轉,所以他的物質享受是無限制的。

他非但不被物質所限,連時空等概念,也是隨心而變,不受束縛,不像我們不能留住一秒鐘的時間,也不能預知未來的事變。

現代交通發達,缩地有術,然太空中無量星球,怎能於半日間,遊歷周徧,如極樂國土的眾生呢?佛教指示了這個最高標準,縱然不能達到,已是對人生有無上價值。何况佛教所講的五戒十善,都是切實容易實踐的。

我國的人民大眾無形中或多或少地熏染了佛教的精神。大多數人都信死後不滅,隨善惡業升沉六道,因果報應,歷歷不爽。所以佛教在無形中已對人民大眾,做着存善去惡的公德培養工作。我國民族性之所以愛好和平,可以說大部分是受了佛教影響。

但有些不瞭解佛教的人,又往往爲知見所障,把佛教和一般宗教同等看待,認爲它與科學背道而馳,就不屑一讀佛經,因此使這無價的文化湮没不彰。


(作者忝居科學工作者之列,既以科學方法發現這一寶藏,謹以忠實客觀的文字,貢獻於我國學術界之前。)

(完)

(圖: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