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詩書所稱,的為明訓」。古聖先賢著作中所說的訓示,我們要相信。「我教典中說」,「我」是雲谷禪師,「我教」是佛教。佛經講:「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我早年學佛,心裡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說得比雲谷禪師簡單,非常有效,他說:「你真心祈求,沒有感應,這是自己有業障。障礙不在佛法那一邊,障礙在自己本身,只要消除業障,有求必應。」

我向老師請教:「如何消除業障?」他說:「懺悔。」

懺除業障絕對不是拜梁皇懺、拜水懺,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什麼是實質?後不再造。

譬如,我們起了不好的念頭,說了不善的言語,做了不好的事情,現在知道這是罪過,從此以後不再犯錯,這是真懺悔,如此方能消除業障。

假如你在佛菩薩面前念經念咒,念完之後再造,造了以後再去念,以為這就是懺悔,那你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

業障真正消除了,一定有求必應。業障習氣深重,不要怕,要有耐心來消除。了凡先生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我也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毛病、習氣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視讀誦,非常有道理。

我自己這一生能成就,得力於四十多年沒有離開講台,天天講經,天天勸別人,天天也勸自己,別人有沒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得利益了。

這就是佛法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薰修,怎麼能成就?

我們的毛病、習氣是無量劫薰習而成的,現在我們要把壞的習氣捨掉,學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同樣也需要時間。因此,要有決心,有毅力,長期斷除自己的習氣,這樣才能圓滿成就。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了凡先生進一步向雲谷禪師請教,孟子說:「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貴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夠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錯解了。」錯解在什麼地方?此地沒有多說,但是若能細心體會前面所講的,這兩句話自然能明瞭。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指我們的心地,禍福吉凶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不離方寸。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從哪裡求?從真心中求。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懂得求的道理與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哪有求不到的!

世出世間最難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況世間功名富貴!

求,最重要的是通。何謂「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用什麼方法貫通?真誠心。何謂真?真就是沒有妄,絲毫虛妄都沒有。

何謂誠?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佛法講「無妄念」,這叫真誠。

真誠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變出來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得的道理!

這些理事,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論講得太多了,稍稍涉獵大乘的人都知道。什麼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得受用。如果你只會讀經,不了解經義的道理,不能將這些道理、方法落實到生活行為上,你得不到利益,還是不通。不通,雖有求,不會得感應。

我初學佛的時候,講經需要參考資料,那時在台灣很不容易找到,香港的智開法師對我幫助很大,凡是我所要的書籍,他都盡量蒐集寄來給我。其中只有《中觀論疏》的時間最長,大約半年才寄來。

我求的是道,這是我所需要的,我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應。

所以,我對於經典所說及老師的教誨,深信不疑。「從心而覓, 感無不通」這八個字,就是有求必應的理論與方法。

求在我,不獨道德仁義可以得到,連身外之物,譬如功名富貴也能得到,內外雙得, 這是求有益於得也。

若不返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道」是求的方法與理論。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資生之具,只要反躬內省,向內心裡去反省,回頭是岸,就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反省,不能充實自己的德行,只是向外攀緣,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譬如,現在有許多商業鉅子出書,寫自己努力奮鬥的成功經驗與教訓,提供一般人做參考。你用他們的方法去求,你要是得到了,那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你還是得不到。為什麼?你不是向真心求,不是向心性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

(淨空法師講述)

(待續)

(圖:Photo by RetroSupply on Unsplash


本書目錄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