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以愛為核心——道教、佛教、儒教




二、愛與感謝是宇宙的核心——世界各宗教以愛為核心(3)

【道教】

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云:「慈心於物」,「物」就是眾生。對待一切萬物都要有愛心,不可以傷害牠。

又云:「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連地上的小蟲螞蟻,及樹木花草都不可以去傷害,何況是人,更不可以殺害,所以《太上感應篇》中明白指出不可以「損子墮胎」。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有「不得以藥落去子」的訓誨。道教反對墮胎,認為胎兒亦屬人的生命,享有靈性。《太上老君說百病》中:「教人墮胎是一病。」

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彙編》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位女子名叫郭引鳳,被兩個鬼追攝她的魂魄,遍歷了十八個地獄;她看到最後一個地獄,有位冥王坐在殿上,大殿下則有數百名的婦人,每個人都有小孩抱著她們的腳在哭泣號叫:「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這些婦人有的是因為女兒生多了就把女嬰溺死;有的是把孩子打掉、墮掉;有的是因為懷了私胎,就把胎兒毒死;有的是因為爭執打鬥,觸動了胎氣,而使胎兒流產。每位婦人的身上,都被戴上了枷鎖,而且面容憔悴,身體瘦弱,看起來十分可憐。

從這則道教經典中的案例可以看出,道教認為墮胎的果報是「死入地獄」。因墮胎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罪業,它是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女。


【佛教】

佛法中最根本的教義就在於慈悲,而不殺生就是慈心、悲心的具體表現。佛在《無量壽經》教我們要「仁慈博愛」,「仁」是仁慈,就是不殺生。

能推己及人,想到自己,會想到別人,想到天下一切眾生。要以清淨平等的愛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對待一切有情眾生,菩薩用心就是慈悲、忍耐,這是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入世的用心,所謂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因此佛教不殺害一切眾生。

在五戒裡第一條是不殺生,十善業道第一條也是不殺生,菩薩戒、比丘戒都把這個擺在第一條。

不殺生是無畏佈施,所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人在六道輪迴裡,佛經上說: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

要得人身需修五戒十善,所以得人身誠屬不易,任何人沒有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力,現在有一些國家把墮胎合法化,那等於鼓勵人去造罪業。

上淨下空老法師說:殺生裡面,尤其是墮胎的罪過比什麼都重,墮胎是殺人,冤冤相報,麻煩可大了。

這個小孩為什麼會到你家來?跟你家都有因果關係。兒女跟父母四種緣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裡來。

他來了,你把他殺了,報恩的,恩就變成仇,報怨的,仇上再加上仇恨,你怎麼受得了?討債還債,不但有債務沒了,還要加上冤仇,這個業怎麼辦?比什麼都可怕!由此可知這個業重,阿鼻地獄的罪業。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指出這種惡業最難懺悔——

「世間有五種,懺悔難滅。何等為五?一者殺父,二者殺母,三者殺胎,四者出佛身血,五者破和合僧,如此惡業,罪難消滅。……普光正見如來而重告言:汝此惡業,當墮阿鼻地獄,無有休息,熱地獄中,暫遇寒風,罪人暫寒,寒地獄中,暫遇熱風,罪人暫熱。無間地獄無有是處,上火徹下,下火徹上,四面鐵牆上安鐵網,東西四門,有猛業火。」

所以曾經造作墮胎這種惡業的人,死後會墮落阿鼻地獄(即佛教中之最為苦痛的無間地獄)。

在這個地獄中,全是一片火海,罪人墮落其中,每天受罪沒有休息的時候,一日要經歷萬次生死,經年累劫都不得休息。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胎兒本來在母親腹中就非常辛苦,此時再要用藥物等方式殺死他,他所受到的苦難簡直無法用筆墨形容——

「普光如來告顛倒言:汝子在胎,人形具足,在生熟二藏,猶如地獄,兩石壓身,母若熱食,如熱地獄,母餐冷食,如冷地獄,終日苦痛,在無明中。汝更惡心,固服毒藥,汝此惡業,自墮阿鼻,地獄罪人是汝儔侶。」

由此可知,胎兒在母親體內已處於「胎獄」,被母親殺害時,苦痛更是雪上加霜。

墮胎者不僅死後要墮落無間地獄,並且,墮胎者本人也要承受壽命折損、還有被嬰靈復仇的痛苦報應——

「復次文殊,我滅度後,一切女人,身懷胎娠,殺一切命,食諸鳥卵,為無慈湣心,現世得短命報,臨生產難,以產難故,能斷其命,或是怨家,非善知識。」

由此可見,墮胎的惡業是非常可怕的。

現代人一方面不知道這些可怕的報應,另一方面也因為當今墮胎在很多國家都屬於合法,也令許多世人不顧墮胎等同於殺人這個現實,依然將它作為意外懷孕的解決途徑。

因此,實迫切需要將墮胎的可怕後果、其潛在的危險及對社會的危害公諸於世,望能警惕世人,棄惡揚善、移風易俗、救助生靈。


【儒教】

儒家教育的啟蒙書籍《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就是說要平等敬愛天下所有的人。陌生人尚需敬愛,何況自己的親生骨肉呢?

儒家將人際關係總結成為五類,即「父子」、「夫婦」、「君臣」、「兄弟」和「朋友」; 這五倫關係的相處和諧之道,便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以及「朋友有信」。

儒家在五倫關係中,首先強調「父子有親」。

「親」是親愛,父母對嬰兒的愛,出自於天性,而嬰兒對父母的愛,也是天性,沒有人教。 教育就是從這個地方興起來的,從這裡建立的。

所以教育之目的,第一就是希望這種天性的親愛,能保持到一生不會改變。

第二是希望將「父子有親」中的親愛發揚光大。孩子知道愛父母、愛兄弟、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再擴充到愛一切眾生,把父子之間的親愛擴大。

所以,整個教育的核心就是這一個「愛」字。

因此,「父子有親」是重點。儒家的五倫關係中另一方面是「夫婦有別」。夫婦的天職不同就是「別」,而所謂「別」也就是親愛。

五倫關係中的君臣關係,則講求「君臣有義」。所謂「君臣」就是指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有義」中的「義」就是指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要講道義,這裡的「道義」也是親愛。

五倫關係中另外兩個是「長幼有序」和「朋友有信」。「長幼有序」中的「序」就是秩序,就是親愛;「朋友有信」中的「信」是親愛。

由此得知,「親愛」在各個不同的領域有不同名稱,但是無論名稱為何,都離不開「父子有親」。

這是良好的人際親愛關係教育,這樣的倫理教育能不重要嗎?整個宇宙就是親愛,整個星系也是親愛。

中國古聖先賢五千年前就發現,真正是有智慧的教育,就是用「父子有親」作為教學的起點。建立在「父子有親」基礎上的教育,是不會認同墮胎這一悖逆天性的行為。

再者,「父子有親」更是孝道的基礎。

《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 親羞。」墮胎不僅是殺害了孩子的生命,對於做出這個殘忍決定的父母來說,也是傷身敗德的行為,這就是大不孝,對不起父母和歷代祖先。

因為在中國傳統觀念,多子多孫是福,為五福之一。所謂人多好做事。尤其是家業要大,如果人口不多,經營就非常困難。

古時候的家,五代同堂,這個家庭裡面二、三百人的很普通、很常見,人口多的上千。七、八十人的家,這個家人丁不旺;總超過三百以上的,這個家族很興旺,這是有福之相。因此古人很注重生兒育女。

現代人害怕養不起小孩就想去墮胎,這擔心是多餘的。

古人說:只要小孩來投胎,他會帶著福報來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媽媽懷了孕,他的先生就加薪,這個加薪是給小孩用的,小孩的福報。上天有好生之德,沒有人可以去剝奪別人的生命。

反之,墮胎,做出這樣大不孝的惡行,必然大禍臨頭。

《尚書》中曾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諸不善之中,沒有比殺害自己親骨肉更折福的了。

《易經》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中國人之先祖積累了幾千年的文化智慧,實是我們後代的救命神藥。


(待續)

(圖:Photo by kids&me Germany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