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德之效(二)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入覲」,見皇帝。「浮」,輕浮。

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八歲,去見皇帝,在京城遇到夏建所,此人非常謙虛,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

他回來告訴他的朋友們說:「這個人將要發達之前,福報還沒有現前,智慧已經透出來了。智慧透出來之後,他自自然然就老實了,放肆就收斂了。這是老天爺啟發他,他的智慧開了。」這一次考試開榜的時候,果然中式。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鄉試」,秀才考舉人。

這一位是反面的例子。江陰張畏巖先生文章寫得很好,在學術界有相當的聲譽。甲午,南京鄉試,他住在一個寺廟裡。考試揭曉後,他沒考中。於是就罵考試官:「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為什麼沒有被錄取?」心裡非常不平。

這時候有一位道長在旁邊,聽了笑笑。他又轉過來罵道長。

道長說:「相公,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脾氣更大了,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曉得不好?」

道長說:「一定要心平氣和才能寫出好文章。現在聽你罵考試官,你的心非常不平,文章怎麼能寫得好?」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畏巖也算是很難得,聽了道長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不知不覺就被道長屈服了,於是反過來向道長請教。

道長說:「考試能否考中,那是命。命裡要是不該中,你的文章做得再好,都沒用處。」

所以,古時候考試沒有不重視陰功的,上是祖宗積德,下是自己要有陰功、要積陰德,鬼神在當中就默默的保佑,你參加考試中的機會就很多。

道長說:「你必須做個轉變。」

張畏巖說:「既然命裡頭不該考中,我怎麼個轉變法?」

道長講:「造命雖然是天,可是立命者我。」所以,勸他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就有求必應!

張畏巖說:「我是一個貧寒的讀書人,怎麼做善事?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道者說:「善事陰功都由心造,要常常存一個善心,常常存幫助別人的心,這就無量功德。譬如謙虛這一節所舉的例子,並不要花錢,你就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反省,而要罵考官?這就是你的過失。」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云。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從此之後,張畏巖改掉了自己傲慢的習氣,老老實實斷惡修善,天天做反省的功夫,所以他的善德天天有進步。丁酉年,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到一個很高大的房子,他在這裡面看到一本名冊,裡面有許多格子缺了。

他很好奇,問旁人:「這是什麼東西?」

別人告訴他:「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

他就問:「為什麼名冊裡好多空格缺名?」

旁人回答說:「科第每三年要重新審查一次,原本名冊有名的,這三年當中他要是積德,沒有過失,他的名字才保全。你看到這裡面的空格,原本應該在這一次考中的,因為這三年當中他造作惡業,名字被除掉了。你這三年來,折節自持,修善積德,或者可能補這一個缺,希望你自愛。」

丁酉年,張畏巖參加考試,果然考中第一百零五名。因此,改過確實有效驗!

(淨空法師講述)

(待續)

(圖:Photo by RetroSupply on Unsplash


本書目錄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