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慈茹素,心安身康



第二章、悲慈茹素,心安身康

「民以食為天」,食物對於人類極其重要,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自古至今皆如此。吃什麼、怎樣吃才有利於身心健康,已成為大眾所關切的問題。

當今人們患上各種疾病: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自身免疫病和心理創傷等,患者遭受病苦折磨,身心備受煎熬,逝後家人傷悲痛苦,影響家庭、社會,乃至我們生存的空間。面對這種狀況,我們痛定思痛,深刻反省。

本章將通過科研成果、臨床論據和來自現實社會中的實例,分析肉食與身心健康的相關性和因果性。從而讓人們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利健康,益環境,保護地球——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質環境。


一、衛生、衛性、衛心之素食

綜觀人類社會的發展,素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人們食用植物性食物,農業社會亦然。只是人類社會進入了工業時代,飲食才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機器生產的便利使人們迷惑於高動物蛋白、高脂肪的生活方式,然而不幸的是這種飲食習慣帶來的富貴病,對我們今天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最終將導致「全球性的疾病危機」。我們應在飲食習慣上及早修正,以防範於未然。


(一) 中華素食文化的傳承

(1)悠久的歷史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素食文化也源遠流長。早在《詩經》中就記載了許多穀物和植物。食素的傳統也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

春秋末戰國初期著名思想家——墨子,他認為上古時代,人們就是吃素的,因此在《墨子•辭過》說道:聖人教導男子種植莊稼果樹,作為人民的食物,這些食物足以使人民強身健體。

古代當時的人們以素食為主,對屠殺動物也有著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屠殺動物來吃。

《禮記•王制》明確指出:「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沒有特殊的原因,即使是諸侯,都不能無故殺牛,大夫不能無故殺羊,士不能無故殺豬狗。當然,就不可能經常吃肉。


儒家

周公告成王:「舜之為政,好生而惡殺。湯開三面之網澤及禽獸,禮記所載,無故不殺生,無故不食珍,曰︰不傷胎,不破卵,不填穴,不覆巢,皆愛物之明徵也。」

名留千古的仁君舜王,他當政的時候,總是以寬恕之心對待一切,絕不隨意趕盡殺絕。而到了商湯執政時,湯王有一次狩獵,見部下們張網四面並說:上下四方的禽獸盡入網中。湯命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並禱告說:禽獸們,願逃者逃之,不願逃者入我網中。湯王對於落入罪惡陷阱的生靈網開三面,仁德被及禽獸,對人就可想而知了。

《論語‧述而篇》裡孔子認為:吃粗米飯,喝水,彎著手臂當枕頭睡,樂趣也在其中了。以不合理的方法求得富貴,對我來說,只像天上的浮雲一般。

孔子更說:「子之所慎:齊、戰、疾。」齊即齋戒,孔子最關心的就是「齋戒、戰爭、疾病」三件事。

《禮記‧王制》曾說:人到六十歲才能吃肉。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解釋說:老百姓沒有到七十歲,是不能吃肉的。 孟子在《孟子‧盡心上》說:「七十非肉不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到:保證老百姓七十歲以後有肉吃。

孟子更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為什麼君子要離廚房遠遠的呢?因為君子對於禽獸,看見牠活著,就不忍再看見牠死去;聽到牠臨死的哀鳴,就不忍再吃牠的肉了。

《大戴禮記》說:「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食肉的人,勇猛、強悍、凶暴;食素的人,聰慧、機智、頭腦靈活。


道教

《太上老君戒經》「勿食含血之物」明確指出:「一切眾生,含氣以上翔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

《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太微仙君功過格》指出:「食肉故殺性命食之為六過,買肉食之為三過,違禁肉故食為六過,誤食為三過。遇齋日食之為十過,食後入壇念善為十過。」


佛教

佛教眾多經論之中,都明確禁止肉食。

《梵網經》說:「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亦說:「…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楞嚴經》說:「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楞伽經》說:「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生同罪。」

佛教以「不殺生」為根本五戒之首,是得人身的首個重要條件。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一些出家人就奉行素食。真正的中國素食則源於南朝梁武帝蕭衍(四六四—五四九年間),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讀《楞伽經》,經上曾經說過,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吃眾生肉。他被感動,深知萬物皆有靈性,發願終身茹素。

他於五一一年頒佈《斷酒肉文》,以皇帝的權力命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舉國上下,素食之風悄然流行。梁武帝蕭衍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素食、宮廷素食的倡導者。

中華民族本有的素食傳統,加上佛教、道教的大力宣導,得到極大弘揚。據史料記載,從南北朝、隋唐開始,經宋、元、明,到清朝,我國多次出現素食鼎盛的時代。


(2)古人之素食與修身養性

春秋時代的詩人屈原對素食的感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謂:早晨飲用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飄落的花瓣。他把素食升華到雅情逸致、超然脫塵的人物合一之精神境界。

唐代詩人王維常年素食。「香飯青菰米,佳蔬綠芋羹」(《遊感化寺》),素食的自然之性使王維有著恬靜柔慈的心境,並在他的詩文中體現出超然致韻。

《戲贈張五弟諲三首》詩中:「我家南山下,動息自遺身。入鳥不相亂,見獸皆相親」。「青苔石上淨,細草松下軟。窗外鳥聲閑,階前虎心善」,人與自然的這份和諧之情,超越了好血腥肉食的世間之俗。

宋代詩人陸遊因素食而長壽八十有五,晚年仍鶴髮童顏,耳聰目明。《陸遊集》中他描述到:「唐安薏米白如玉,漢嘉栮脯美勝肉。」薏米木耳遠勝肉食。「菘芥煮羹甘勝蜜,稻梁炊飯滑如珠;上方香積寧過此,慚愧天公養病夫。」

明 袁了凡先生(《了凡四訓》)教誨:「上帝愛惜生命,不喜歡殺,物類都是貪戀性命的;殺牠去養育自己,心裡能安樂嗎?而且動物被屠宰後,不是完全死透,再落鍋裡去燒,這樣的痛苦,要透到骨髓裡面去,罪過不罪過呀?去滋養自己,竟然用珍貴的肥肉油脂擺列面前,但這些東西,一經吞下,什麼味道感覺全不知道了;用菜疏烹煮的素食羮湯,已經可以充飽肚子了,何必要去殺害物類的生命,造下殺生的孽,減損自己的福報呢?」

清 李漁《閒情偶寄》對素食的描述:「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疏蕨而甘之。」「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漸近自然也。」

從李漁的編輯飲食中可體會到,他認為口腹之慾是萬惡之溫床,應極力克制,談飲食自應以節儉為原則,且以素食為主。他認為素食好,好在自然。李漁對素食的崇尚是基於對大自然生態全體和諧共生的高度信仰,他相信素食不但對大自然的生態有利,對人類社會的和平共存亦有利。

孫中山先生也建議素食。他早年因為事業操勞奔波,患有嚴重的胃潰瘍,改食素,「戒除肉類、治癒胃疾」。他常說︰「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中唯有我中國不滅亡者,究其原因,這塊豆腐的功勞實不小。」他是一位西醫,也是提倡素食。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很長時期,國民還是以素食為生的。遺憾的是,近二十多年來隨著經濟繁榮,傳統的飲食習慣也隨之改變,國民開始大量吃肉,極大地危害身心的健康。

世界營養學界權威、美國康奈爾大學•柯林•坎貝爾教授指出:「我想中國人應該開始考慮注意自己悠久的歷史,應該考慮你們自己傳統飲食食譜(以素食為主)的好處,不應該照搬西方的模式,中國學了美國很多不好的東西,例如速食……你們應該考慮植物性食物的優點,中國社會在營養方面並不比西方做得差,由於最近幾年,你們學很多西方化的飲食食譜,很顯然地看到,癌症增多了,心血管病增多了,糖尿病也增多了。」


(二)其他民族宗教的素食文化

(1)歷史的過程

歐洲的素食同樣有著悠久歷史,遠在荷馬時代,史詩《奧德賽》中就提到,吃素的自然人這一概念的,他們靠食用根莖果食為生,與自然和平的生活方式相應。(與自然和平的法則相應)。

在《猶太百科全書》中提及,在古埃及及希伯萊歷史中也曾描述人類以吃水果為生。在晚期的希伯來語文獻中也提到,能夠彰顯上帝對動物的慈愛和了解動物不該受苦的重要性,是偉大的表現……對待動物仁愛的原則便是——上帝怎樣對待人類,人類就該怎麼對待動物。

早期基督教與猶太教也是主張吃素;在《聖經》第一章二十九節(創世記):「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蔬菜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在《聖經》上也禁止肉食,舊約創世紀(創世紀第九章第四節)寫道:「但是,生物的肉與血你們不得吃!」

在《羅馬書十四章二十一節》中記載聖保羅,一位耶穌的大弟子,在他寫給羅馬人的信中說:「不吃肉真好…」。

《聖經‧箴言》十五章十七節:「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和合本《聖經》十一章十七節:「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殘忍的人擾害己身。」

印度教教規創始人瑪奴說:「人無法不傷害生物而得到肉食,一個傷害有知覺生命的人將永遠得不到天佑,所以,避開肉食吧!」

印度最偉大的聖者曾經肯定的告訴世人:「一個人不可能既吃肉,而又能擁有和平與和諧的生活!」

提魯克魯經(Tirukural 印度教手稿)說:「以下兩種人決不會是好人:一種是揮動武器的人,另一種是大啖肉食的人。」「什麼是好的行徑?好的行徑就是能夠反映如何避免殘害其他動物的行徑。」「何謂有道德的行為?就是絕不殘害生命。因為殺生是所有罪惡的根源。」

在《商枳略奧義書》中說:「不害,不盜,貞行,仁慈,平正,容忍,堅定,節食,與清潔,此持戒十。」

伊斯蘭教(回教)聖典《可蘭經》中有戒律:「他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經中更說:「你們在受戒期間,或在禁地境內,不要宰殺所獲的飛禽走獸。」「我(安拉)的慈恩是包羅萬物的。」

穆罕默德的侄兒,也是他死後的第一位先知,告誡他的高徒們:「不要使你們自己的胃成為動物的墳場。」

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國父說:「我確實覺得,人類要提升精神生活,必須停止為滿足口欲而屠殺動物的行為。」一個國家偉不偉大、道德水準高不高,可以從她對待動物的方式評斷出來。

對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一樣地珍貴,我可不願意為了人類的身體而取走羔羊的性命。

我認為越是無助的動物,人類越應該保護牠,使牠不受人類的殘暴侵害;無論是任何時期、任何地方,我都不認為肉食對我們來說是有必要的;如果我們比動物高等的話,那麼我們重複動物的行為就是錯誤的。

(待續)

(圖: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