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



佛學篇

「大皈依」,回歸自性。此句就是皈依三寶的理論依據。

一、「皈依佛」,佛是自性覺。自性周遍法界,故以光明雲顯示。凡夫迷失自性,招來無量無邊的災難。

性雖無相,然能現一切相,所現之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不是二。

眾生不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而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病。自己身體有毛病,自己受苦。

所以,眾生受苦,佛受苦;眾生得樂,佛得樂,實為一體之故。

阿彌陀佛是誰?自性彌陀!毘盧遮那是誰?自性毘盧遮那,正是自己!

如果我們醒悟過來,懂得虛空法界都是自己,大慈大悲全體顯露,對於任何人事物自自然然都愛護。愛憐之心、關懷之心、幫助之心,油然而生。分什麼彼此!

你恭敬、讚歎我,我愛護、幫助你。你毀謗、糟蹋、侮辱我,我依然愛護你、幫助你。為什麼?你迷,我不迷。迷的人分自、分他,悟的人不分你我,同體關懷。

諸佛如來讚歎釋迦佛在五濁惡世出現,教化剛強難化的眾生,此話意義甚深。剛強難化的眾生,迷惑顛倒,墮地獄、變餓鬼,是自作自受。

佛能夠幫助的是教誨、開導,說明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要覺悟,要回頭,回頭是岸。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要依靠性德。性德,本經用「光明雲」來表,《華嚴經》用「大方廣」來表。諸位要明瞭此段十句光明雲含攝全部《華嚴經》,《華嚴經》含攝全部佛法。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全部含攝在十種光明雲之中,一法不漏。我們要能體會此段之深意。

二、「皈依法」,法是自性正。自性正是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自性覺是根本智,自性正是後得智、權智。

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付諸實踐,那就契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超越十法界。

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法身大士無二無別,我們並沒有證得法身,可是與法身大士真的是惟妙惟肖,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大心凡夫。

大心凡夫念佛往生,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四土、三輩、九品,我們統統有分。

善導大師之前的古大德常說,上三品都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說「九品往生都在遇緣不同」,此話說得好。

我們是凡夫,遇到的緣殊勝就能上品上生。菩薩若是未遇此殊勝緣,可能是中下品。「都在遇緣不同」,真是平等法。

要解決現前的社會問題,解決眾生無量無邊人為的災難、自然的災害,就要從心理上做一個重大的轉變。就是一定要愛世人,把愛護自己的心擴大,愛護一切眾生。

果然如此,所有一切災難就都消除了。迷惑顛倒之人,只知道自己沒有別人,甚至於做損人利己之事。真正明白人知道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是損己,利人才是真正利自己。

佛法首先要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是真正皈依正。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乃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生活的依據。

三、「皈依僧」,僧是淨。用現代話說,僧是社團、團體。佛法裡四個人稱為眾,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工作,就是一個小團體。這個團體的人都能修「六和敬」,就叫做僧團、僧眾。

人人修六和敬,人人心地清淨圓滿,這個僧團是天上、人間一切團體裡最值得人尊敬的。

團體再大,人眾再多,意見不和,就不是僧團。

有意見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自性之中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淨空老法師專集網 >> 輕鬆學佛法)


(圖:Photo by Mel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