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漏國税/布施與供養/捨得



不漏國税

人民對國家有納税的義務。有些佛弟子不懂得這一條戒律的道理,還是想盡方法少繳一點税。少繳税,就是漏税。少繳了税,是不是真的多得到了一點財富?不是的。世尊在大小乘經論裡教導我們,財富從何而來?從布施來的。

我們納税也是布施,是布施國家社會。國家好、社會好,我們的生活環境就好了。漏税的心理是偷盜、是盜心,盜心怎麽會得到財富?你修的因與此相反。

我們這一生當中,命裡有多少財富是一定的。細讀《了凡四訓》就知道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的。你前一生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當中,命裡的財就多。命裡有財富,無論做什麽行業都會發財。經營的行業只是緣,因加上緣,果報就現前。

如果前一世没有修財布施,對財物非常吝嗇,無論經營什麽樣的生計,所得的財富就少。所以,想發財不難,多布施,財就來了。不肯布施、不肯種因,哪來的果報?愈施愈多,毫無顧慮的去布施,毫無條件的去布施,果報就不可思議。(節錄自21-112-0008)


布施與供養

學佛第一件事就是修布施,用現代話講,布施就是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總分為三大類,第一是財物,屬於財布施;第二是教學,我所知道的,很樂意教别人,絶不吝法,知道多少就教多少,屬於法布施;第三是精神體力,屬於無畏布施。

以恭敬心修布施,就稱為供養,布施與供養在事上没有分别,只是用心不同。恭敬心對父母尊長是供養,若隨時隨地都以恭敬心做人做事,所作一切皆為供養。譬如無論是熟人、陌生人,皆以恭敬心招待,用心泡一杯好茶,布施就變成供養,得的果報不一樣。每天在厨房工作的同修,煮飯燒菜是布施,如果有心希望今天的飯菜做得更好,大家更喜欢吃,就是供養。(節錄自21-112-0008)


捨得

中國人常講「捨得」,這是佛家的術語,這個意思很深。「捨」是福德的因,「得」是福德的果,你捨得多,得到的就多。你捨財就得財富,你捨法就得聰明智慧,你施無畏就得健康長壽,捨什麽就得什麽。可是得到之後,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執著就是享受。不能享受,要把你所得的馬上再捨掉,稱為捨得。

捨得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捨一定有得,第二是要捨你所得的。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諸菩薩、歷代祖師大德也做出來給我們看,他們不執著,他們享受的是真正的福德。(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0317)

——摘自《福壽康寜》淨空老法師

(圖:Photo by Joanna Kosinska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