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大眾共修的準則(二)




第四個是「口和無諍」,這是說大家住在一起沒有爭論,真正能夠用功向道。人與人相處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我們古人常講「病從口入」,你怎麼會生病?喜歡吃東西,吃得不乾淨,吃得不衛生,這就生病。

「禍從口出」,多說話,多言必失。有些時候,我們講話的人是無意,聽者有心,這就產生誤會,無形當中就樹立了許許多多的怨懟,招得以後的果報,實在講是非常非常苦惱的事情。

所以修行人,古德常常教訓我們,叫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這很有道理,言語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語不說是頂好的。

第五個是「意和同悅」,這就是平常講的法喜充滿。我們學佛,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最粗淺的成就就是歡喜。假如學佛學得不快樂,這佛法一定有問題,不是佛法有問題,是我們自己修行有了問題,不是違背了理論就是方法用錯了。

假如不違背理論,方法用得不錯,它的效果一定非常明顯,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的痛苦、煩惱一天比一天少,你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自在,這學佛就有了效果,證明你學佛功夫得力。

如果得不到這個現象,你功夫有問題,這是自己一定要認真去檢討,把毛病找出來。找出病根,再把病根消除,我們就能夠得到真正的效果。

佛法修學是在生活上,所謂是「歷事鍊心」,「歷」是經歷,就在日常生活上去鍊心,鍊什麼心?鍊清淨心、鍊正知正見、鍊覺而不迷,這是學佛。

所以無論我們遇到善人或是惡人,順境或是逆境,無一不是幫助自己消業障、增福慧,他怎麼不歡喜!所以內心的喜悅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滿。大家在一塊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換句話說,各個都有真正的成就。

末後一條是「利和同均」,這是講我們物質的生活,在一起共修的人決定是平等的。道場的財源,在古時候一部分是帝王的護持,用現在話就是國家建立的道場,是指十方道場。其次就是有一些大富長者捐助的。

無論是國家供養,或者是地方大眾的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場的人,不論是什麼樣的身分,不論是什麼樣的地位,在物質享受上決定平等,這叫「利和同均」。

「六和敬」裡面,一條都不能少,少了一條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了,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了,一條都不能少。

如果我們在世間法來講,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國家要和,這個國家必定強盛,再強的敵人也不敢輕易的欺負你,為什麼?上下團結,這力量是太大了。

(資料來源:華藏淨宗弘化網)

(圖:Photo by Dose Media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