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閡與衝突



(二)隔閡與衝突

前面提過,作者大約四十五年沒有和父母一起生活,所以彼此之間沒有默契、沒有理解,感情也不親密。

作者原來跟父母相處的形式很簡單:就是給錢。房子、車子、保姆、司機、物業管理費……所有的費用花銷都是他出的。

沒學佛、沒學傳統文化之前,作者每月回父母家一趟,父母過生日時回去一趟。

學了傳統文化、學了佛以後,覺得應該經常回家落實孝道,由一個月一次變成了一週一次,但也是蜻蜓點水,很表面化。

由於沒有和父母一起生活,不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不了解他們的盼望、疾苦,所以難免會發生衝突。


2007年的大年初一,作者回父母家吃飯,一看桌上放著魚、肉,立刻拉下臉:「你們就吃吧!為了這三寸不爛之舌就殺生,你們就不給孫子們留點東西嗎?」

這番話把作者的父母氣得直發抖,那頓飯也吃得很不愉快。

學了《弟子規》本來應該更容易跟別人相處,但是作者學了半天,反而讓父母對他起反感。

後來有一回,作者父母家的保姆對他說:「大哥,你回來之前先打個電話吧。」
作者問:「為什麼?」
保姆答:「我們要做做準備。」
作者不解:「做什麼準備?」

原來,家裡人為了怕作者不高興,得趕在他回來之前把那些魚啊、肉啊、酒啊……統統藏好。

作者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我把《弟子規》學成這樣,給人添多大麻煩!

這《弟子規》完全是另外一個自私自利;另外一個貪瞋痴慢;另外一個與人對立的工具和標準。

還有一次是中秋節,作者帶著孩子回去看父親。

父親對他說:「你學佛,學學就行了,別走火入魔。」

作者說:「我沒走火入魔。」

「你拿那麼多錢出去刻這些(光)盤、印這些經書,你沒目的嗎?」

「我有什麼目的?」

「你希望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樣走火入魔。」

「您怎麼能這麼說話?佛法是好東西。」

「你看看現在的寺院裡,拉著遊客給人算命,什麼也沒說出來,跟人要一千多塊錢,你學佛你讓大家都幹這個?」

「您千萬閉嘴!」

「為什麼要閉嘴?」

「您這是謗佛。」

「什麼叫謗佛?」

「爸,這可不得了,這要下阿鼻地獄。」

「什麼?什麼地獄?」

「阿鼻地獄,無間。」

「什麼叫無間?」

「出了油鍋就上鐵床,出了鐵床就有鐵狗追您。」

「……」

那次的談話很不愉快。之後有一段時間,作者跟父親的關係一直很緊張。

作者回家,父親也不願意見他,還對小保姆說:「跟他(胡小林)說我躺在鐵床上休息呢!怎麼著,讓我出去下油鍋?」

作者心想:我怎麼就是度不了我的爸爸,不能讓他對佛法喜歡,生起信心呢?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 作者想,自己解決不了跟爸爸相處的問題,一定是智慧不夠圓滿、心不夠清淨。

所以,問題一定不在父親,而在自己。

(待續)

(圖:Photo by bobysbk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