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理論和内容



(五)佛經的理論和内容

前文僅僅講到佛經的皮相,還没有接觸到經文的内容。可是皮相和骨肉是有密切關系的,要是名詞混淆、句法錯亂、訛字連篇、章節不明,那麽我早就把它置諸高閣了;祇因爲佛經的皮相端莊美麗,正和菩薩的相貌作和諧的對比,所以我對於研究佛經的理論,自有不能自已的趨勢。

我最初所讀的《楞嚴經》,本是一部辭藻豐美的經典,優美的筆調既足引人入勝,而其組織的嚴整、說理的精妙,更使人愛不忍釋。所以楊仁山居士在舊書攤上看到了這部經,竟一口氣把它看完了才走。古人詩說:“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糠粃書。”我對此也有同樣的感覺。

我又把它當作一本“實驗指導書”,因爲這部經的結構確乎和指導書有相同之點。普通一本指導學生實驗的書,總是分爲下列幾段:

1、實驗的目的
2、應用的材料儀器工具
3、實驗所依據的理論
4、實驗工作的方法和步驟
5、從這一實驗應得怎樣的效果
6、實驗時應該注意或預防的事項
7、最後是結論,說明實驗的結果,可以證明某種理論的正確,或者有什麽實用的價值等等。

《楞嚴經》也可分成以下幾段:

1、說經的緣起(即序文)
2、說明修治的對象(例如七處徵心等)
3、修行的理論(例如十番顯見、會通四科、圓彰七大等)
4、修行的方法和步驟(例如二十五圓通和道塲加行各段)
5、由此修行所得的效果(例如約眾生以顯各益,約國土以顯普益等段,就是對國家人民的利益)
6、修行時應該注意或預防的事項(例如談七趣五魔以警墮落等)
7、最後說明此經的流通功德(即流通文)

實驗指導書是科學家獲得科學知識的經典,佛經則是佛學家獲得佛果的實驗指導書。

我讀了《楞嚴經》之後,看到它的内容這樣科學化,不由得不驚歎,深悔從前把佛教和一般宗教等量齊觀的錯誤,哪知它原來是一種可以實驗、可以獲得實際效果的學問。

從此我得到一個結論:佛教不同於一般宗教。

因爲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佛教則信解並重;一般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有些宗教中說人不能做上帝;而佛教是平等的,它說每個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一般宗教是執相的,佛教是破一切執著的。

總之,佛教和一般的宗教有個很大的鴻溝,那是讀過佛經的人都能體會到的。

我又得到一個結論:佛教不是哲學。

因爲哲學是不能證驗的,佛教是有證驗的;哲學是說食不能充饑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學是用分别心得到的徧計所執性,佛學是用無分别智得到是圓成實性。

至於佛教與科學的關系,到這時爲止,我非但没有找到衝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像上面所說的相同的地方。至少佛經的組織是科學化的,而科學也是重客觀破我執的。

(待續)

(圖: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