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己)佛教的宇宙觀

一般宗教對於宇宙起源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如有些宗教說上帝在六天内創造了日月星辰和地球,這只能說明是宗教家的愚民政策。

中國的道學家也曾經用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玄學,企圖來解釋宇宙的本源。結果都是自欺欺人。

真正能大膽地描述宇宙的偉大組織和它的發展過程,而與現代科學相合的只有佛教。

佛教以三千大千世界爲一個佛國土,包括千的三次方(1000³)的太陽系,相等於天文學中的一座星雲。它把一千個太陽系成爲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做大千世界。

《阿彌陀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就是說極樂世界距這地球相隔了十萬億座星雲。

從前天文學界也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窮的,可是這個假定終被高度的天文望遠鏡中越來越多的新發現所否定了。宇宙的廣漠無窮成爲佛教和天文學家一致的意見。

佛教對於地球的形成,認爲最初是一團泡沫,逐漸凝結而成爲固體。這跟現代科學家的推斷也是很接近的。

佛教認爲,地球是屬於“器世間”的,因此它的發展,必然是循着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的規律。


(庚)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的人生觀是偉大的。佛教人生觀的偉大,主要表現於以下的幾點:

1、佛教指示我們,一切眾生皆具無量福德智慧,但以迷昧不自證得,因此每人都有可能發展到無比高度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在現象上人與人是各各不同的,但本體上則完全平等的。正如世界上的各種物質,由九十八種元素錯綜複合而成,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究其本體同屬能力,一一物質皆可轉變爲巨量的能力。

《中論》說:“不一亦不異”就是說世間的人和物,在現象上是不一,在本體上是不異。不一亦不異就是指一切人物法則的矛盾統一。

佛教徒之所以能獲得勇氣來精進不懈地改造自己,和忘我地爲一切眾生服務,就在於徹底地了解這一指示的正確性。惟其因爲相信自己有無量福德智慧,所以佛教徒决不自卑;惟其因爲相信一切眾生都是如此,所以他們不會驕慢;惟其因爲相信一切眾生不一亦不異,所以他們會從忘我而進到無我,再從人的無我而進到法的無我。

2、佛教指示我們,人的生命是像瀑布一樣,一息不停、一息不斷,它把時間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階段,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

佛教說明人有生老病死,和一切物體的生住異滅,及世界的成住壞空是一樣的,但死並不標誌着人生底斷滅,人生是連續性的。生老病死只是人生的現象,不生不滅才是人生的本體,因此人生就是生滅與不生滅的統一體。

一切物質和能力的互相變换,如一塊煤炭燃燒而成爲二氧化碳和灰份,或如電能轉變爲機械能。我們知道在轉變中,質量和能量並没有絲毫消滅,也並没有絲毫生長,只是一種方式上的轉變。

就是拿廣島投下的原子彈來講,鈾原子的質量轉變爲巨量的能力,也僅僅是能力方式的轉變,在能的本質上並没有絲毫的生滅。

人是有生命的物質,因此與其他物質一樣,可以轉變爲另一方式,但轉變並不意味着斷滅。佛教所倡六道輪回之說,它的理論基礎就在於此。

因此,一個低級的生命方式有可能發展成爲高級的生命方式;同時,高級的生命方式也有可能退化爲低級的生命方式。盡管他怎樣轉變,他的本體是不變的,在高級方式中並没有增加,在低級方式中並没有減少。

3、佛教指出人不是孤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密切地互相聯繫着,猶如無數盞燈光的錯綜交織,每一盞燈光都照滿了空間,但光與光之間是互不相礙的。

佛教認爲人不能孤立的存在,其他一切物質也是這樣。大乘佛教批判了“自了漢”的個人主義思想,提出了“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的廣義的羣眾觀點。《華嚴經》中對於羣眾觀點解釋得特别詳盡和豐富。

佛教認爲我和人的界限是假定的,如果我們認假作真,那就會造成嚴重的錯誤,使我們走上墮落退化的道路。

從物質方面來看,人的構成首先是由於父母的精血,以後的成長是依靠於外界物質和文化的吸收,他的任何一個原子或一點一滴的智慧經驗都不是自己的,和他周圍的物質世界及有情眾生是分不開的。同時,他的思想行爲也是息息相關地影響到整個宇宙的有情眾生和無情物質。

从上文所指出的三項原則來看,佛教的人生觀是科學的,是辯證的,是符合於實際情况的。這一正確的人生觀不單將引導人們走向和平幸福的境地,而且會不斷地指出逐步發展的方向,以至於完成無上圓滿菩提。

因此佛教不但爲現時所需要,而且永遠爲一切眾生所需要。

(待續)

(圖: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0 留言